拉谷谷:数艺结合,谱写时尚新故事

信息来源: 嘉定区工商联   |  发布日期:2024/08/06

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企业如何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动自身向品牌化、数智化、高端化发展,已成为服装行业亟需回答的问题。位于北虹桥商务区的服装零售企业上海拉谷谷时装有限公司有其品牌发展之路上的“创意密码”。

“新质生产力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包括对创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积极地探索及落地。”上海拉谷谷时装有限公司(华瑞时尚集团品牌零售事业部)董事长兼总裁康允升表示,近年来,拥有1000多家门店的拉谷谷不断加大对联名推广和自有新零售团队的投入,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探索研究智能化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赋能自有供应链快速准确反应。

创新设计和产品,赋能品牌升级

服装展厅、样衣、设计室、检测室……走进拉谷谷总部大楼,一系列服装元素相继映入眼帘。在大楼内的拉谷谷展厅,各种类型的夏季衣服整齐陈列着,其中,一款蓝色碎花裙被放置在门口的显眼位置。这是今年5月,拉谷谷携手迪奥前合作设计师伊拉西玛推出的“花舞都市”主题系列产品。

该系列产品将中国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及石榴花,与代表着浪漫之都巴黎元素的埃菲尔铁塔、百合花等相融合,设计出了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的产品。

“近一个月,我们单店的销售额同比去年约增长了10%。”康允升表示,服装企业不能够简单只是做衣服、卖衣服,而要做品牌和文化。因为时尚产品品质更多地体现在消费者的实际体验之中,而这种体验不止关乎产品材质、工艺和设计等物理属性,还涵盖了品牌所传递的情感价值、生活方式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契合度。“基于此,我们注重将国潮文化内涵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康允升说。

拉谷谷有着一支30多人的产品原创研发团队,同时每一年都会和包括Gucci、LV设计师等在内的一些欧洲的知名设计师进行联名合作,推出一系列新品。

从2020年起,公司持续推出tokidoki、敦煌博物馆、泰迪珍藏、吾皇猫等IP联名,为品牌价值赋能,助力品牌不断年轻化、时尚化。去年,拉谷谷推出的丝路花开系列选用代表城市洛阳和罗马为贯穿的故事线,从城市生活和绽放的花卉中汲取灵感,设计出系列印花图案,呈现十足的故事感。

拉谷谷还利用“买手制”,通过多组不同店铺进行市场测款,迅速收集到市场反馈,了解消费者口味,一旦确定畅销款,立即追加生产,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这种快速迭代的方式,大大缩短了产品从设计到上市的时间,加快了市场响应速度。

除了设计,衣服的品质也是尤为重要的。拉谷谷从面料辅料选择、供应链管理、质量监控等环节上都认真把关。它还拥有自己的检测实验室,可以对产品进行色差、色牢度、拉力检测等方面的质量检测。

以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

随着电商兴起,服装行业发展环境产生巨大变化。商品种类多管理难、库存管理效率低……成为了困扰传统服装行业发展的痛点。“无论是在技术革新、数字化建设方面,还是在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的制定等方面,我们始终围绕创新这个关键词发力。”康允升说。

为此,拉谷谷持续完善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POS系统和CRM客户管理系统,实现O2O全渠道、多仓多店发货,并通过对供应链优化和开发、防伪系统建设、售后监督与服务的信息化,实现了数据驱动、任务到人、逐级解决、实时响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打通系统后,我们跨店跨仓的销售额达到了整体销售额20%,也就是拉谷谷20%左右的销售额是由全渠道库存系统支撑的。”康允升表示,通过数字化中台,还可以实时掌握消费者信息,包括顾客浏览的款式、选择购买时长、购买数量等,将这些数据可视化,就能制定精准的产品开发和品牌销售策略。“我们现在的供应商体系也在从生产型供应商逐步往ODM供应商(原始设计制造商)进行转变,包括杭州、广州等在内的全国性设计型供应商,都可以和我们共同去研发产品,帮助我们一起对产品进行赋能。”康允升说。

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核心就在于引入平台思维,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各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前端整合电商平台的流量数据,后端调动供应链各方资源,构建一个前后端高效联动的产业生态。在这一生态下,从企划、设计、选款、开款,到商品运营、品控、物流、仓储等,全链路打通。

服装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直播电商、社群营销等新模式助推服装消费潜力持续释放,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倒逼服装企业转变经营思路,不断开辟销售新渠道、进军新市场。

拉谷谷从去年开始做直播,在总部大楼内专门设置有直播间,并配备专门的直播团队定时开播。“我们从一天几千元的销售额,到现在一天基本能稳定在10余万元。直播的销售额约占公司整体销售额的3%。”康允升说,“再加上传统的天猫、京东等电商渠道,总的线上销售额的占比约为15%。”

康允升认为,时尚服装企业品牌的塑造需要数艺结合,“我们将持续加大在数据化、产品研发和品牌塑造方面的投入,探索及深耕时尚文化、智能化生产、供应链优化、数字化营销、绿色生产、可持续时尚等领域,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和销售模式向更加灵活、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模式转变。同时加大与行业内品牌商和供应商的合作,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