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正给各类企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压力之下,我们也更有机会看到上海民营经济的活力与韧劲,见证它们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
上海市工商联与文汇报携手推出“上海民企开拓记”系列报道,把镜头和笔墨聚焦于一批技术创新方面的代表性民企和“隐形冠军”,通过一线采访,挖掘这些企业面对市场挑战的应对之策,记录它们在各方支持下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故事。
在生物医药领域,治疗性蛋白抗体、人用和兽用疫苗、细胞治疗和基因疗法等都离不开动物细胞培养,培养基则是生物药产量和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中国培养基需求90%以上都依赖进口,民营企业上海奥浦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努力打破这种局面。
“细胞培养基是生物药生产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之一,也是影响生物药临床前开发及商业化生产的关键因素。”扎根细胞培养领域二十余载,奥浦迈董事长肖志华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业初心,“我们把‘让生物药公司用最高性价比的细胞培养产品和服务’当作使命,打造优质民族品牌,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的奥浦迈已登上科创板大平台,成为国内“细胞培养第一股”。
奥浦迈干粉车间现场
立志要做最好的培养基
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对细胞培养基感到陌生,它是人工模拟细胞在体内生长的营养环境、提供细胞营养和促进细胞生长增殖的物质基础。肖志华经常会用这样一个比喻:“细胞培养基就像‘奶粉’,直接影响着‘婴儿’——细胞的健康成长。”由于配方和生产工艺复杂,细胞培养基有很高的技术壁垒,是生物医药的“上游”技术。
在创立奥浦迈之前,肖志华已有多年从事细胞培养相关研究及工作的经验。2013年回国时,肖志华加入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同样也负责细胞培养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当时,国内细胞培养基依然处于高度依赖进口的状态,国际“三巨头”赛默飞、默克、丹纳赫长期占据着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培养基是生物医药最核心的原料之一。如果国内生物医药经过多年研发上市后,还得依靠进口培养基才能生产,将会非常被动。”2013年,肖志华决定辞去睿智化学资深总监职务,凭借深耕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多年的经验,在浦东张江创办奥浦迈,定位“国产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生物制药委托开发生产服务(CDMO)”一站式平台,以实现细胞培养产品和服务的进口替代。
“当初我就立了志向,希望能做出最好的培养基。”肖志华告诉记者,评价一款培养基好坏的三个维度是——稳定性、细胞数量和抗体表达。在与一些国际友商产品对比中,奥浦迈的一些产品在稳定性、活细胞密度、细胞活率、抗体表达量等方面均有优势。“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不仅性能更好,而且能帮助下游企业节约综合成本和时间。例如在蛋白抗体药物领域,我们的产品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价格只有进口品牌的50%至70%。”
“培养基+CDMO”双驱动快速增长
一家创业公司如何尽快打入一个已非常成熟的市场?肖志华为奥浦迈定下“培养基+CDMO”商业模式,有机整合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一模式具有很强的协同性,既增加产品切入客户项目的机会、提高客户黏性,又能降低客户研发成本,对公司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凭借“培养基+CDMO”两驾马车,奥浦迈驶入了业务成长的“快车道”。2021年5月,奥浦迈在临港生命蓝湾建成国内最大产能的大规模培养基工厂,也是国内唯一具备双生产基地的培养基企业。还是这一年,第一个使用奥浦迈培养基的抗体药上市。去年,公司又建成约6000平方米的CDMO生产基地,全面满足临床Ⅲ期及商业化生产需求,进一步增强公司CDMO业务的服务能力及范围。
截至2023年三季度,共有162个已确定中试工艺的药品研发管线使用该公司的细胞培养基产品,其中处于临床前阶段94个、临床Ⅰ期阶段36个、临床Ⅱ期阶段10个、临床Ⅲ期阶段19个、商业化生产阶段3个。伴随着客户管线持续向后推进,达到临床Ⅲ期及商业化阶段,培养基业务的需求也有望大幅增长。
“奥浦迈已累计服务超过1000家国内外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科研院所,超过200个临床及商业化生产的生物药采用奥浦迈培养基或CDMO服务。”肖志华表示,“确切地说,我们在中高端市场,在蛋白抗体的市场里,已实现了国产替代。”
坚持研发投入刷新硬科技底色
走进肖志华的办公室,墙上的一幅书法“逆水行舟”格外醒目,这4个字正是他的座右铭:创业充满不确定性,犹如逆水行舟,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只有大胆尝试,持续优化改进。
“当初创业的时候,我给公司起名字叫奥浦迈,来源于英文optimize,也就是优化的意思。”肖志华表示,细胞培养本身就是一次又一次优化迭代的过程,而创业也一样,需要不断迭代、创新、优化。
以登陆科创板为新的起点,奥浦迈坚持在研发创新上加大投入,刷新公司的硬科技底色。2022年,公司研发推出多款培养基新产品,包括新一代“Star系列”CHO细胞化学成分确定培养基、昆虫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以及疫苗用无血清细胞培养基。截至去年6月30日,拥有已授权的知识产权合计143项,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公司自主研发的HEK-293 CD05已完成美国食药监(FDA)药物主文件(DMF)备案。
在不断提升内部研发生产水平的同时,公司还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设立“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奥浦迈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与转移联合研究院(奥华院)”。双方整合优势资源,投入生物医药国际前沿技术开发,促进成果转化。“我们深刻认识到科研对于一家企业、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肖志华说,“我们的想法就是进一步推动前沿技术研发,让真正的学术‘大佬’心无旁骛地去做一些真正有利于行业和基础科研的探索,这也将不断为企业贡献强大内生动力、驱动业务不断创新。”
奥浦迈中的“浦”,第一层意思代表着公司的启航地——浦东,第二层意思则是指黄浦江的水。因为培养基就像水,奥浦迈的产品希望能像黄浦江的水一样源源不断,走向全世界。
伴随着品牌出海,奥浦迈的产品也在逐步获得海外客户认可,国际化业务有望贡献更多增长点。肖志华表示,将努力带领公司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在国际舞台绽放更多光彩。